En
新闻资讯
查看更多
通知公告
查看更多
学术动态
查看更多
  • 上海交大3003新葡官方网站袁逖飞教授团队联合刘芳教授团队揭示深部脑刺激治疗成瘾的环路与分子机制
    深部脑刺激(DBS)是一种通过植入电极刺激大脑特定区域来治疗脑疾病的方法,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等疾病的临床治疗,并被探索用于难治性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伏隔核被认为是DBS治疗多种精神心理疾病(如成瘾、厌食症、抑郁症)的共性脑区之一,但DBS调控伏隔核产生疗效的机制尚未被充分解析。图 | 网络近日,3003新葡官方网站/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袁逖飞教授团队联合新葡萄8883官网amg医学院精神与临床3003新葡官方网站/瓯江实验室/多伦多大学刘芳教授团队合作研究,探索了伏隔核DBS干预成瘾的神经环路与细胞分子机制。研究团队通过设计靶向伏隔核局部区域的双极刺激电极,实现对伏隔核的局部精准刺激,能够有效抑制成瘾行为并产生长期效应。通过脑区电场模拟、全脑神经元激活的mapping分析,研究者发现伏隔核DBS可强烈激活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投射到NAc 的锥体神经元,提示可能是通过逆行的轴突直接传递。如采用化学遗传学激活该神经元集群可模拟DBS对成瘾的干预效果,而抑制这些神经元则阻断了伏隔核DBS的成瘾干预效应。这些证据提示:前额叶皮层-伏隔核环路是伏隔核DBS治疗成瘾的重要神经环路,也为利用经颅磁刺激调控前额叶皮层治疗成瘾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研究者进一步分离这些神经元进行单细胞测序,发现伏隔核DBS引起了FGF1信号通路持续变化,伴随了FGF1与FGFR的结合下降。在该神经环路上敲低FGF1会削弱成瘾行为,而过表达 FGF1 可阻断伏隔核DBS对成瘾的干预效果。这些发现指出,前额叶皮层FGF1信号通路是伏隔核DBS起效的关键分子机制之一。图 | 前额叶皮层FGF1信号在伏隔核DBS干预成瘾中起到关键作用该研究为神经调控领域提出了新的问题:能否通过非侵入脑刺激(结合特定小分子药物)来模拟DBS的疗效?此外,前额叶皮层是否参与了伏隔核DBS对厌食症、抑郁症等其它精神心理疾病的疗效?在未来,相关探索有望进一步助力精神心理疾病的精准神经调控治疗。该研究得到了南方科技大学刘泉影教授,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林何博士,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hristelle Baunez教授的大力帮助。相关成果以“Prefrontal FGF1 Signaling is Required for Accumbal Deep Brain Stimulation Treatment of Addiction” 为题,于2025年2月27日在线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论文链接:doi/10.1002/advs.202413370  
    2025-03-10
  • 3003新葡官方网站袁逖飞教授团队与国内学者合作在Science Bulletin上发表文章
    近日,3003新葡官方网站/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袁逖飞教授团队、上海科技大学胡霁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王晓辉教授团队合作在Science Bulletin上发表了题为“Psychedelics for treating psychiatric disorders: from circuit mechanisms to applications”的展望文章,系统总结了致幻剂在治疗精神心理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致幻剂是一类能改变知觉、情感和认知的精神活性物质,其在精神心理疾病治疗中的潜在价值正逐渐受到科学界所重视。然而,尽管致幻剂在干预情绪障碍和精神心理疾病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治疗潜力,其发挥作用的神经环路机制尚不明确,因此致幻剂的医疗应用在大多数国家被严格限制,严重阻碍了致幻剂在精神医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根据作用机制的差异,致幻剂分为经典与非经典两类。经典致幻剂涵盖色胺类、苯乙胺类和麦角碱衍生物等,其与 5-HT2A 受体紧密结合,在大脑多个关键区域发挥作用。此外,经典致幻剂同样在精神心理疾病治疗中表现出独特效果。在抑郁症治疗方面,研究发现经典致幻剂如裸盖菇碱和麦角酸二乙酰胺(LSD)能够快速且持久地提升前额叶皮层的树突棘密度,进而有效减少抑郁样症状。深入探究其分子机制,发现这一过程与 BDNF 受体 TrkB 受体的激活密切相关,LSD 和裸盖菇碱可与之结合,通过增强神经可塑性,发挥长效抗抑郁作用。非经典致幻剂氯胺酮同样表现出色,其不仅能增加抑郁症相关脑区的树突棘密度,还可作用于外侧缰核(LHb)等靶点,进而发挥抗抑郁作用。此外,在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物质依赖(SUD)等负性记忆相关精神障碍中,致幻剂也展现出潜在的治疗价值。经典致幻剂如赛洛西宾和LSD以及非经典致幻剂伊博格碱和氯胺酮都能够对恐惧记忆和酒精依赖等精神障碍和症状产生令人欣喜的治疗效果。致幻剂的脑区、分子靶点及临床效果文章中展示了不同致幻剂的作用的脑区、分子靶点及临床效果。在靶脑区方面,海马体、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是关键区域。经典致幻剂如裸盖菇碱、LSD和3,4 -二甲基色胺等主要作用于这些脑区,通过与 5-HT2A 等受体结合,在抑郁症、焦虑症、PTSD和 SUD等疾病治疗中发挥作用;非经典致幻剂中,氯胺酮作用于 NMDA 受体,在抑郁症、焦虑症治疗中有效,二亚甲基双氧苯丙胺作用于 SERT,对 PTSD 和 SUD 有治疗效果,伊博格碱则通过与 KOR 结合,在 SUD 治疗及减少酒精摄入方面表现出潜力。尽管致幻剂前景广阔,但致幻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还面临许多阻碍。多数国家将致幻剂列为非法物质,法律政策的严格限制成为其临床应用的主要障碍。不过,部分国家已出现积极转变,如泰国大麻合法化、中国和新加坡批准艾司氯胺酮鼻喷剂用于抑郁症治疗等,预示着未来政策可能逐步放宽。此外,社会污名化使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可能错失致幻剂治疗机会,复杂的临床试验审批流程也阻碍了研究进展。最后,文章讨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的方向。首先是研发新型致幻剂类似物,基于结构生物学研究,开发高选择性的致幻性类似物,减少副作用,提升治疗效果;其次是推动完善致幻剂相关立法和政策,营造有利的研究和应用环境。促进致幻剂在精神心理疾病治疗中的合理应用,为全球精神心理健康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改写精神医学治疗格局。文章信息:Jie Li, Yuting Jiang, Dan Cheng, Jianjun Cheng, Ji Hu, Xiaohui Wang, Ti-Fei Yuan, Psychedelics for treating psychiatric disorders: From circuit mechanisms to applications, Science Bulletin, 2024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4.11.033.
    2025-02-26
  • 3003新葡官方网站袁逖飞教授与国内学者合作研究在无创电刺激调控大脑功能研究中取得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T2394535、T2394533)等资助下,新葡萄8883官网amg袁逖飞研究员、徐纪文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刘泉影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蔚鹏飞研究员等展开合作,在无创电刺激特异性调控大脑功能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脑刺激响应规律:频率特异性和状态依赖性(Frequency-specific and state-dependent neural responses to brain stimulation)”为题,于2025年1月20日发表于《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5-02892-7。神经调控(脑刺激)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物理场调节大脑内的电信号传递与加工过程,并产生持续效果,已成为临床精神疾病非药物治疗的主流方案。然而,无创电刺激对大脑深部区域的调控效果尚不清晰,是制约临床神经调控技术发展与精准化应用的重要瓶颈。研究团队通过构建无创电刺激结合同步采集颅内神经电生理信号的研究体系,解析了大脑深部区域对外界物理场的响应模式;计算了在前额叶皮层等区域施加无创交变电刺激(tACS)时的皮层电场仿真模型;揭示了大脑在接受传递外界物理场刺激过程中的特异性滤波模式。本研究首次证明无创电刺激可以精准调节大脑深部区域功能,为发展老年痴呆、抑郁症等脑疾病的临床精准诊疗方案提供理论支撑。图 前额叶tACS调控颅内神经振荡活动新闻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48/info94438.htm
    2025-02-13
  • 八方来贺
    查看更多